首页 资讯 正文

河北大名:科技注入新动能 专家齐聚“蒜”未来

体育正文 82 0

河北大名:科技注入新动能 专家齐聚“蒜”未来

河北大名:科技注入新动能 专家齐聚“蒜”未来

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贾(jiǎ)宏博 李佳琦 “姐妹们,任意挑选!咱们家品种独一无二,一箱一库存,一物(yīwù)一拍,现场配货打包,收到货就是现在这鲜活样!”7月4日,邯郸市曲周县黄庄村(huángzhuāngcūn)的多肉大棚里(pénglǐ),电商主播的吆喝声透过屏幕传遍全国。 基地里的主播正在直播带货。河北(héběi)经济日报记者 李佳琦 摄 镜头中(zhōng),“樱桃”红得透亮(tòuliàng),“暗冰”绿得冒油(màoyóu),这些“小肉肉”的“大家长”,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国际关系专业毕业的海归王宇 。谁能想到,这位曾在洛杉矶贸易公司担任高管(gāoguǎn)的高才生,如今成了曲周县家喻户晓的“多肉达人”。 2017年,当王宇拖着行李箱从洛杉矶回到曲周,宣布要放弃年薪百万的高管工作种多肉时,全家炸开了锅。“读(dú)了十几年书(shū),放着洋差事(chāishì)不干(bùgàn),回来(huílái)刨土?” 父亲摔了筷子,同学也打趣他 “脑子进水”。彼时(bǐshí)的曲周,多肉种植还停留在散户小打小闹阶段,品种单一且互相压价,王宇却从同学家窗台那盆“红宝石”里看到了商机:“国内种苗市场是蓝海,曲周能闯出条路。” 头一年,这个“门外汉”就交了惨痛学费。“把冬型种和夏型种混在一起浇水,结果死了大半(dàbàn),损失几十万。”采访时,王宇摸(mō)着一盆“红宝石”叶片上的纹路,像抚摸(fǔmō)当年的伤疤。痛定思痛,他带着团队(tuánduì)十几次奔赴云南、山东取经(qǔjīng),终于找准方向:“云南气候好但劳动力成本高,山东市场成熟(chéngshú)却租金贵,咱曲周要走差异化——做种苗供应商。” 河北本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(yǒuxiàngōngsī)总经理王宇(左(zuǒ))向记者讲述他和多肉的故事。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佳琦 摄 曲周的成本优势,成了王宇破局的关键。租地(zūdì)方面,每亩地每年给村民(cūnmín) 1000元、村集体200元,合计1200元,仅为山东的60%、云南(yúnnán)的50%;人工上(shàng),当地工人每天100元,比山东低50元,较云南少30元。“10个人干一个月,光这两项就能省出2万元。” 王宇算过一笔(yībǐ)账,这些钱正好用来引进智能设备。 除了成本,曲周的区位优势更显(gèngxiǎn)后劲。地处华北腹地,铁路公路四通八达,发往北京、天津等北方城市次日可(kě)达,比云南节省3天物流时间;作为(zuòwéi)农业大县,土地平整连片,适合规模化种植,且县政府出台土地流转补贴、直播基地建设等政策,为产业铺路。“县里(xiànlǐ)不仅帮我们协调3600 亩连片土地,还配套建设了冷链物流园(wùliúyuán),这是云南山区、山东零散(língsǎn)地块比不了的。” 王宇说。 “起初谁信啊,一个戴眼镜的(de)书生,能比咱庄稼人懂种地?” 曲周县东刘庄村村民胡(hú)进城还记得,2019年王宇来动员大家种多肉时,全村没一个人响应。彼时的胡进城在装修队打工,一年挣(zhēng)三四万,看着王宇的大棚心里犯嘀咕:“这小玩意能当饭(dāngfàn)吃?” 王宇(右二)向种植户(hù)分享(fēnxiǎng)多肉管理要点。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佳琦 摄 王宇没多说,先建了20个(gè)示范大棚。为了解决地下水返碱影响品相的问题,王宇采用智能喷灌系统给多肉浇上了纯净水,独家配方的营养土透气性绝佳,连大棚都按品种(pǐnzhǒng) “定制” 温湿度。年底算账,每个大棚净赚5万元,这下村民们坐不住了。“王总(wángzǒng)承诺统一(tǒngyī)供种、统一培训、统一销售(xiāoshòu),咱只管(zhǐguǎn)种,不愁卖。”胡进城率先租了5个棚,如今一年收入十几万元,新房新车全配齐。 带动乡亲们的底气(dǐqì),还来自王宇引入的“科技外援”。2018年,他主动对接中国农业大学曲周“科技小院”,邀请张福锁院士团队实地指导(zhǐdǎo)。“专家们帮我们(wǒmen)研发(yánfā)了防徒长的光照调控(tiáokòng)技术(jìshù),还改良了营养土配方,让种苗成活率从60%提到95%。” 如今,基地里的智能温室能根据多肉品种自动调节光照、湿度,连浇水都精准到毫升。 造型精美的(de)多肉。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佳琦 摄 在黄庄基地,种植户于延涛蹲在二亩地大棚里,指着七万株种苗(zhǒngmiáo)如数家珍:“这是(shì)‘樱桃’,那是‘暗冰’,200多个品种,全供往云南、山东。”作为村里早期零散种植多肉的他(tā),如今跟着王宇种多肉一年(yīnián)收入超10万。 王宇的“野心”不止于种苗,想起在美国接触的电商(diànshāng)模式,2017年他就手把手教村民直播(zhíbō)。“最初大家连镜头都不敢看,我从(cóng)说(shuō)普通话教起。”现在,基地主播最高一天能卖3万单,90%销售额来自线上。 种植户(hù)根据订单现场配货。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佳琦 摄 共同富裕才是真富裕,王宇搞起(gǎoqǐ)“统一规划、统一供种(gōngzhǒng)、统一培训、统一销售”,带动全县1000多户种植,3600多亩大棚年产苗近10亿株,占全国市场份额的(de)30%。 曲周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富国介绍:“县里出台了(le)不少优惠扶持政策,除了选地(xuǎndì)之外,还(hái)打造了直播基地,每年销售额在3亿元左右,带动就业3000余人,多肉已经成为我们曲周一张靓丽的名片。” 大棚内各色小巧玲珑、萌态十足(shízú)的多肉。河北(héběi)经济日报记者 李佳琦 摄 现在的(de)曲周多肉,不单是简单的盆栽。王宇带着团队把邯郸成语融进去,“完璧归赵”拼盘(pīnpán)用“丸叶(wányè)姬秋丽”和 “碧桃”谐音拼出典故,“吉祥如意”用“吉娃娃”当主角;婚礼伴手礼做成心形盆栽,企业定制款(kuǎn)印上 LOGO,连抱枕、冰箱贴都带着多肉元素。 “下一步(yībù)要建全国最大的种苗基地,让更多(duō)老乡端上‘金饭碗’。”暮色中的大棚里,王宇望着打包好的种苗被装上物流车(chē),眼里闪着光。
河北大名:科技注入新动能 专家齐聚“蒜”未来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